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原始社会的博客

让自己的心情有一个落脚的地方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思想孤独。按人生顺序,曾在农村种过地,在大学读过书,在工厂搞过技术研究,做过文字编辑,当过信访接待,干过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。现热衷浏览网页、经营自己的博客。
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  

2014-05-12 14:33:43|  分类: 摄影论坛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 2014年4月21日下午,上海宁波同乡会和上海西部集团在西部大厦联合举办了“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”摄影讲座,邀请了世界著名风光摄影大师李元先生授课。我有幸得以参加学习,深感收获颇多。

       今年已是78岁的李元先生精神非常矍铄,也十分健谈,在说到目前风光摄影的趋势时,李元先生说,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风光摄影已经拍烂了,尤其是数码摄影盛行的时代,拍不出新意来了,但我不这样认为。李元先生说,只要把风光摄影能和中国的人文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,依旧可以有无穷的题材等待我们去挖掘。

       那么如何把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呢?李元先生是从1982年《大众摄影》上的一篇文章谈起的,这篇由心草(是不是叫沈延太,当时李先生好象说到是他,但记不准了)撰写的“光的抒情诗”引用了李元的两张照片,文章中说到,风、晴、雨、晦、烟、霞、雾、霭,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艺术中,是被视为大自然的丰富表情而给人以美的感受。美籍华人摄影家李元的风光摄影,表明了他捕捉大自然丰富表情的敏感性和艺术才能,也可看出他善于运用光、影、色调等摄影语言谱写大自然优美的诗篇,以其美动人心怀,又以其情诱人遐思。《大众摄影》那一年也对李元先生及其作品作了介绍,由此也引发中国摄影界的惊叹:原来风光摄影还可以这样拍的!

       接下来,李元先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把中国文化意境融入风光摄影中。

       一,天人合一和摄影的关系。中国喜欢讲天人合一,就是中国一直说到的:天地交而万物生。说的就是大自然是有生命的,而且大自然是可以和人们的修养、人们的感受,联结在一起的。作为一个搞摄影的人,我总觉得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影响很大的,就是司马迁所说的:“就天人之气,通古今之便,听一家之言。”也正因为在这种文化传承之下,我把大自然作为一个修身、养性,来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事物,这种潜在的意识,是存在的。我觉得,假如把这天与人两个联结在一起的话,是可以整体地说明为什么要拍这样一个风景。你说风光摄影拍摄很简单,西方的文化里,很多人就把风光摄影放在一边了。可是在中国文化里,大家的兴趣就在于,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生上的追求、人生的感悟。从这点上来说,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追求过程。

       原始感悟:两个字,联系。就是拍片时要抓住天地人之间的联系物来表现自己的观点,或者说是人生领悟。这个联系物就多了去了,可以是山、水、树、云、建筑,也可以是鸟、牛羊、马等等。

       二,八卦与摄影的关系。李元先生说,中国文化里《易经》里头的八卦,天地山泽是风光,另外四卦是风雷水火,它们是辅助的变化手段。其中水可以变成雾,也可以变成云、变成雪、变成冰。我喜欢拍云层的变化,以及天气、光线的变化,就是把风雷水火演变后放到风光摄影上去了。每个摄影人拍的就是天地山泽的风光,可是要把这个风光拍得跟别人不一样,不可再现,要变得有动态,就需要靠另外四卦,就是风雷水火,风雷大家都知道,水火,水火不相容,可是水火是造成云雾很重要的因素。这四个整体来说,就是云层的变化,以及阳光和云层结合起来的一种效果。这个使我认识到,真正要追求风光摄影的,仅靠天地山泽这四个卦是不够的,同时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度,要想到,靠八卦才能够把整个大自然包裹在里面。

       原始感悟:也是两个字,变化。拍片时要善于抓住万物的变化,特别是注意事物的动态变化,才能让照片更加的生动,有表现力。

       三,古典诗词与摄影的关系。李元先生谈到,西方人和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完全不同,西方人把山完全视为征服的对象,而中国人以景寄情,见山不是山,见山又是山,这些在西方是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   中国诗词爱讲大自然景色,中国人讲的意境,也是大自然带来的一种感受,这样的意境和感受完全可以通过风光摄影来实现。现在回想起来,我第一次真正地走进大自然,是在美国黄石公园旅游时感受到中国诗词的吸引力和号召力,那份“情景相融”的潜意识在完全不自觉的心情下涌现出来,感受到了几分杜甫所写“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”的茫然,同时也隐约让我意识到景和情之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关联。

       李元先生说,中国人的山水文化一直是几千年以来绵延不绝。中国自古以来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,文人喜欢隐逸山水里,也写就了许许多多的山水名句。我很喜欢马致远的《秋思》:“老树枯藤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”,大家通过这两句诗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景,可是通过这个景,你又进入了另一个境界,这个境界可以让你产生一种深深的幽远的感觉。所以拍风光,拍山水,是寄情于山水,你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里面。我觉得所谓意境,其实就是你看了照片,你能够进入到这个照片,使得你自己产生了一种你的思维,这就是意境。在拍片时,我就要注意这张照片一定要让人家觉得这是真的,不是你做出来的,要在照片寻找一个落脚点,让看照片的人觉得自己就在照片里的某一个点在看风景,并产生共鸣。

       原始感悟:还是两个字,延伸。就是拍片要能够把眼前看到的景延伸到自己的感受到的情里面,当然,这种境界似乎是风光摄影的最高境界了。

       最后,李元先生就摄友们的问题作了解答,简单归纳成以下几点。

       1,关于等待拍摄时机。很多人问我,这张照片,你在拍的时候等了多久?其实大家都知道,风光的变化是很多的,很多大自然的景色,是一种瞬间的,突发性的瞬间,你等一辈子不一定等得到的。确实有人会愿意等待拍摄的,他就是要来记录这样一个场景。我不反对这样的拍摄方法,但对我来说,我追求一种瞬间性,作为一个风光摄影爱好者来说,我更愿意是一个观察敏锐的观赏者,要学会随意,学会走动,这个也是一种养性。

       2,关于风景中放置人物。我不大赞成在风景中放入人物,无论是怎样的风景,一旦有人进入了,哪怕人再小,观看者的视线就一定会被吸引到人身上,从而影响到对整个风景的感觉。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。

       3,关于郎静山。郎静山是中国画意摄影的创始人,他把中国的文化放进了摄影,可他的那种方法呢,是100年前的方法,是根据画意创作出来的。我要强调的是,他确实把中国文化和摄影连接起来了,他最有名的作品基本上是以国画为标准。但是,我希望自己能做到的,并不仅仅是国画,主要是一种文化的含量,而不是形式。

        4,关于数码。现在数码时代,很多人特别强调色彩,照片看上去视觉感受力很强,但不是从内心出发,是从视觉出发的,看似气派很大,航拍,大景,不能否定他们的追求,也不容易。

(本文根据记忆整理,同时参考了网上文章,有些观点可能会有出入。) 
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   原《新民晚报》摄影部主任、现上海宁波同乡会会长应富棠先生作欢迎词。 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
 
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
 
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
 上述两张片子就是1982年《大众摄影》第10期上为作者心草所引用的。

以下是李元先生的部分作品。
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李元----风光摄影与中国人文精神 - 原始社会 - 原始社会的博客
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17)| 评论(15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