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郊古镇保存及开发较好的有枫泾、朱家角、七宝、南翔等,比较有点名气但没弄好的还有松江老城、真如、周浦、亭林、庄行等,召稼楼只在老一辈人中听说过,所以当去年突然冒出一个号称离市中心最近的古镇时,也只是一笑了之。
今日稍有空,下午就心血来潮,去召稼楼转了一圈,还真没想到,收获多多。
一,对“包装”两字有了新的认识。包装一般都是把旧的装成新的,把不好看的包装成好看的,把没内涵的包装成有内涵。但现在好象都喜欢把新的包装成旧的,把西施包装成东施,把有内涵的包装成白目,这就不好玩了。召稼楼里有老货,货色而且蛮陈旧的,比如“礼耕堂”,建于元朝初期,可惜没弄好,破旧的房屋,挂了块“百姓讲堂”的牌子,门却紧关着。而报恩桥、陆家浜两岸古色古香的房子等,全部都是新建的,包装功夫下了不少,全白搭!
二,对“面皮厚”有了新的认识。召稼楼在介绍自己时号称上海城隍故里,说是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的老家就是召稼楼,硬要把自家与上海老城隍扯上亲戚关系,阿是有点拉虎皮做大旗的味道?一个规模浩大的仿古建筑群,也是一个集小商品、小吃、饭店和景点为一体的“老城隍庙”模式的商业圈,非要称自家是古镇,面皮是蛮厚的。还有,一塌括子小小一条河浜,却树了一块大石头,上书“召稼楼”第一湾,还好,伊没叫“浦江第一湾”,召稼楼也没叫“天下第一楼”,我只好称伊牛皮,不好叫伊“橡皮”!
三,对“人来疯”有了新的认识。上海人素有“人来疯”习惯,可以解释为“瞎起哄、轧闹猛”,有个笑话说,南京路上有个小伙子朝天看了老半天,过往的人群不解,纷纷跟伊一道朝天看个究竟,结果人越弄越多,路也不好走了,惊动了警察,警察挤进中央,问中间小伙子那能回事体,小伙子低头一看,介许多人在朝天看,就问警察:伊拉都流鼻血?不幸的是,今天我沦落为其中一员,去轧了召稼楼一脚!
评论